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Connor 必安交易所 2024-11-14 49 0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作者 | 萬連山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2014年,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在接受《朝日新聞》采訪時說:

“我認為中國現在就像美國上世紀20年代后期或30年代前期的情況?!?/p>

這句話在當時來看,并不合時宜。

但在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顧這句話,感受已完全不同。

11月9日,英國《金融時報》稱,羅伯特·萊特希澤已被要求重返美國,擔任下一屆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代表。

萊特希澤,人送外號“貿易沙皇”,也是上一任特朗普政府時代的貿易代表。

其人曾主持全球貿易動蕩的時代,推行了包括《美墨加協定》、日韓貿易協議更新等貿易協定談判和修改關稅政策……

萊特希澤的回歸,意味著特朗普正在迅速兌現提高進口關稅、尤其是針對中國60%新關稅的競選承諾。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展開全文

除此之外,特朗普團隊更多關鍵任命人選,也正逐步出爐:

政府效率部主管,埃隆·馬斯克、維韋克·拉馬斯瓦米;

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主張竭力限制華盛頓與北京的貿易活動;

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茨,毫不掩飾地表示中國是“更大威脅”;

國防部長,皮特·海格塞斯,曾被軍方認為過于激進;

環保局長,李·澤爾丁,主張退出巴黎協議;

邊境事務總管,湯姆·霍曼,主張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出境;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伊莉斯·斯特凡尼克,要求UN加強打擊哈馬斯力度;

商務部,琳達·麥克馬洪;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白宮法律顧問,威廉·麥金利;白宮幕僚長,蘇茜·懷爾斯……

除了新衙門效率部,一眼看去,幾乎全是標準的右翼人物,個別甚至可以冠以“極右翼”。

接下來的形勢,或許會比8年前更艱難。

我們該如何應對?

01

增量不能停

上周五的發布會,除了化債方面,確實有些不及預期,市場也給出了反應。

目前的情緒,略顯悲觀。

但希望并沒有完全消失。有一點可以明確,為了應對美國政府換屆帶來的外部變化,接下來一定還會有增量政策。

初次發布會,之所以選擇在大選結束后才召開,意圖很明顯,是為了應對美國政府換屆帶來的外部變化,

作為應對者,一定是被動的。

所以在確定大方向以后,后續具體怎么做,同樣只能跟著大洋對岸的動作,走一步看一步。

隨著特朗普內閣一個又一個鷹派成員出現,外需、出口遭到明確利空,雖然有“一帶一路”作為替代,但不可能指望短時間內就抵消失去“最惠國待遇”的影響。

內需的重要性一定會越發凸顯,從而倒逼在宏觀層面,實施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

新增6萬億化債之后,接下來的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有哪些增量刺激可以預期?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下面是藍部長的原話:

“一是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

二是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拓寬投向領域,提高用作資本金的比例。

三是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

五是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加強對科技創新、民生等重點領域投入保障力度?!?/p>

其中一、四、五,都是直接對民生、消費,以刺激內需為主導的。

首先要明確,只要真金白銀砸下去,效果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今年7月下旬,發改委聯合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從今年發行的特別國債中,拿出3000億用于支持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

“國補”出臺后,市場信心立刻就被盤活。

2024年一季度,中國家電市場零售規模1767億元,同比增長4.3%(同期基數較低);二季度2398億元,同比下滑8.5%。

而到三季度,全國家電零售額就達到1979億元,同比增長7.5%。

從8月開始,湖北等省的以舊換新政策陸續落地,大盤同比從7月的-9.2%,到8月的+3.7%,再到9月的+28.6%。

截止到目前,“十一”、“雙十一”的數據依舊超出市場預期。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很明顯,老百姓不是沒有消費欲望,只要真的有補貼、不是喊空話,市場信心和消費數據都是看得見的。

那么,接下來的空間還有多大?

2023和2024年,中國的目標赤字率維持在3%,相比2020年的3.6%的高點,還有不小的距離。

同時,中國政府負債率只有67.5%,遠遠低于美日歐。

照此看來,12月會議給出數額,完全可以比3000億更高,即便是達到現在預期的1萬億+直接刺激消費規模,也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覆蓋的范圍也必然更廣。水不能只流向某幾個領域,而是要漫延到整個大消費。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至少從目前的預期、未來幾年的形勢來判斷,這一次對內需的拉動,可能是史無前例的。

最終的目的,一定是要做到讓所有工薪階層的老百姓都具備消費能力。

只有海量的金錢流動起來,才有可能推動核心資產價格回升、走出通縮困境,進而彌補外部環境利空帶來的缺口,最終實現內循環。

簡而言之,放水是一定的。

但要實現目標,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嗎?

02

真正的需求

水是一定會放的。

只要落到了實處,無論是發放消費券、還是效仿發達國家直接全民發錢,短期內都能刺激信心回暖。

但長期看,住房、上學、醫療、社保、養老這些問題并沒有解決,仍然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很大概率,依然只是刺激得來的短期現象,并不一定是基本面徹底改善的長期結果。

提振內需,已經強調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太大效果。

橫向比較,中國的最終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75%)低20%以上,甚至比印度、乃至“低欲望”的日本社會,都有很大差距。

縱向比較,加入WTO后的近20余年,中國的最終消費率從60%以上降至50%左右,整體是向下的。

但GDP中消費的占比,總體卻是在走高的。

結合起來看,先不談內需拉不拉得起來,首要目標更應該是別任其繼續下墜。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整體經濟水平越來越高,人均GDP也在不斷上升,最終消費卻越來越差。

背后的緣由,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心知肚明。

想要長久而有效的改變,就必須要從源頭處解決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之前多次聊過的,由于計劃經濟的遺留問題,我們的稅基多在生產端,特征仍是生產型社會。

生產的商品當然必須要流通才能實現循環,但流通可以向外流通。

這就導致非常依賴出口帶動經濟。只要外貿能繼續強有力輸出,就缺乏動力促進向內流通。

而一旦出口不振,內循環又長期被輕視,立刻就會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

同時,在寶貴的高增長期,大量資本用于擴張,且以所有制為錨定,投向了低效的國企,而沒有用于提高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機制。

這就導致出現的一個悖論:GDP增速與效益成反比。

今年就是個非常典型的情況,GDP增速大概率能保持在4.5%-5%,但稅收卻下降了5%……

簡而言之,過去的增長,國內消費市場的貢獻微弱。

長此以往,有效需求占比越來越低的同時,居民儲蓄率也越來越高。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總有“磚家”將中國人過低的消費率和過高的儲蓄率,歸咎于我們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

聽起來無懈可擊,實則不完全對。

勤儉是全世界所有文化都認可的美德,并非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才有。

請問,各位活了這么多年,見過的人沒一萬也有八千,遇見了幾個真有錢但是不愿意花的?

國人儲蓄高、消費低,可能確實有踐行傳統美德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長期圍繞投資、出口模式所建立的分配制度導致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過低。

另一個關鍵點是,2009-2021年,房地產過熱,消費力相對較強的中產大量透支未來。

原本就弱的內需,進一步削弱。

拉內需,為何這么難?

過去到現在模式的結果,是居民相對貧窮;而要拉動內需,本質上就是讓居民有錢去消費。

長期來看,這兩者其實是相悖的。

拉動內需真正的關鍵點,從來不單純是放多少水。

要想進入良性循環、持續共振,必須連同整個模式一同改進。

希望接下來的增量政策,能觸及到真正的核心內容。

03

尾聲

經濟活動以誰為中心運轉,財富就往哪里流動。

上到國家層面,下到縣、鎮乃至一個村的市場,都是這個邏輯。

既然重心長期不在內部消費,財富也較少往內部消費市場流通。

此時此刻,再尋求提振內需,所需付出的代價自然不會如表面上那么簡單。

以這種視角來看,再次diss某些磚家的言論:中國人有錢,只是不愿意消費。

這種觀點,不僅無知,更是無恥。

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們總說中國市場有14億人,規模足夠大,但真正有效的消費人數是多少?根本沒人統計。

內需強不強、市場大不大,不是看有多少人,而是有多少錢真的往這里流通。

那么,怎么樣才算是真正好轉了?

當消費觀>生存觀時,就是了。(全文完)

評論

久久国产精品湿香蕉网_测测啪汇聚精彩的制服精品_爱情岛亚洲品质网站入口_日本精品一区二区_久久狼人大香伊蕉国产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