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在偷聽!一聊啥手機App就推啥,上海市政協常委:處罰太輕!主管部門回應
“聊什么手機App就推什么”
“剛說過想買什么東西
下一秒就收到推送”
不少網友吐槽
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展開全文
“手機‘窺探’、隔屏有耳,
治理手機App,
有沒有什么能做在前面?”
昨天(1月14日),
上海市政協常委游閩鍵
走進委員現場咨詢活動,
來到了市通訊管理局的“攤頭”處。
我想咨詢個問題,手機竊聽,“隔屏有耳”,App的備案是通信管理局在負責的,有沒有什么監管機制?有沒有一些能夠做在前面的動作?
其實我們有常態化檢測,去年一年檢測了10000多款上海地區備案的App。
從結果來看,這個現象還是很多的,雖然我知道通信管理局、網信、公安都在管,為什么管了這么多、還有這么多?
據相關調查顯示,超過80%的智能手機用戶擔心自己的隱私被手機應用偷聽或窺探,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反感App的精準推送廣告行為,但苦于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和維權途徑,只能在擔憂中使用手機。
針對個人信息保護,我國已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
監管職責方面,網信辦負責統籌,公安打擊違法犯罪,通信管理局則聚焦行業治理。
App的問題很復雜,不僅局限于上海,全國各地都有上架,還有在國外各種應用市場上架的。
如果有的地方他不管,最后就沒辦法監管了,這就是個盲區嘛。
從我們上海角度來講,我們抓得還是很緊的。公安打擊違法犯罪,我們通信管理局更關注行業治理。
事后處罰是一方面,但是事后處罰真的是舉證很困難,你感覺到被竊聽、被“殺熟”,但很難把證據固化下來,不可能一次次去公證。
我們管理機構有沒有可能跨前一步,做一個第三方的評估或者審計?美國有個第三方評估的機制,評估你這個App的算法到底有沒有侵犯公民的信息安全,我們有沒有可能提前介入?
還有,能不能加大處罰的力度?因為目前的違法成本太低了,就是下架,實際上起不到懲戒的作用。
今年兩會,游閩鍵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App抓取、窺探用戶隱私治理的建議》。他提出,各監管部門應通力合作,加大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即備案、抽查、委托第三方審計評估,加大對侵犯用戶隱私App的曝光、處罰力度?!斑@次咨詢活動是一次友好的交流探討,希望能為推動問題的解決貢獻一份力量?!庇伍}鍵說。
新民晚報(記者 陳佳琳),綜合話匣子、網友評論
編輯:龔紫珺
編審:戴慧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