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棺材的地鐵口被拆除,別讓設計公司當冤大頭
文| 唐凱蘭
前不久,廣州花地灣地鐵出入口D口,剛建好的外立面因形似棺材廣受批評,被連夜拆除。廣州萬溪公司參與該地鐵口改造,近日,媒體報道了它的處理決定,包括項目景觀設計師在內的4名責任人被通報批評和降級處理,永不再與項目設計單位合作。對此,網友認為甲方的自我問責不夠深入,認為設計單位成了“冤大頭”。
爭議產生后,廣州地鐵集團工作人員曾給出解釋,這個外表鮮紅色、帶有大幅弧度檐狀結構的設計思路,是對木棉花的抽象呈現,而不是公眾以為的“棺材”。但這個解釋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輿情壓力下,該出入口被迅速拆除。
哪怕設計這個出入口的創意起點真是木棉花,但在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的情勢下,所謂“棺材”的印象會影響更多的人,以致于越看越像棺材,而不是其他的東西。這里面有群體認知的心理學,設計單位再怎么打圓場都難了,更何況給甲方帶來了麻煩,設計單位成為這場爭議的代價也是難免。
但設計單位作為最基層的乙方,從提出創意到擬定草圖,再到定案,都是跟著甲方意志做事。況且,設計單位無法決定施工環節,出現這個結果,很多時候非設計單位所能左右。
現在為設計單位叫屈,只怕是沒有用的。甲方不缺替它干活的乙方,今天永不再用某個設計單位,有更多乙方等著招投標,這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果這個設計風波源自公共建筑的決策問題,那最后拍板的甲方,確有必要檢討這個關門決策的程序,讓公眾參與到方案的評議中,或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重蹈覆轍。
多年前,廣州在提高地鐵事務的公眾參與上是很有誠意、也是很有辦法的。2011年地鐵一號線車站翻新設計瓷磚與吊頂更換,地鐵公司專門約見了公開發表反對意見的高一學生,解釋了翻新的原因,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專家的意見。多少年后,地鐵在吸納公眾審美的參與上,積極性下降,關閉了相應程序。
假如花地灣出入口的設計方案能公布于眾,其實很容易看到它容易被誤解的外形,會減少現在的很多麻煩。這種看法當然也屬于事后諸葛亮,但地鐵出入口設計的公共參與不足,是不爭的事實,其背后是整座城市的公共調性在衰退。
這個當然也不是隨便唱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是不難推測的。網友對這一點也多有共識,過往的大型公共建筑設計,會選出幾個設計方案擺在展覽館或公布在媒體上,搜集市民看法。這些年來,類似做法是很少看見的。如果再以出入口體量小為理由不予公開,市民想要事前參與就更難了。
展開全文
資料圖,圖文無關
現在參與改造的萬溪公司又是處理員工,又是宣布與設計單位斷絕業務關系,看似雷厲風行,可只是觸及到“設計暴雷”的淺表問題,是顧頭不顧尾的公關應急做法。甲方當然怕設計師無意中“埋雷”,可只要不用程序引進公眾意見,類似的“雷”還會換個時間地點上演。公眾無權置喙公共建筑的設計,那就只能是決策者繼續心驚肉跳地擔著壓力。
當然,只有問責到位了,這種壓力才能集中顯現。建造一個普通的地鐵出入口,花費不低,如果要設計獨特的造型,成本只會更高。棺材外形這一建一拆,造成了巨大浪費,誰是最后拍板的人,誰就是最該擔責的人。問責不能問到最關鍵的人身上,就很難期待決策過程能體現公眾意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