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早堂面、小胡鴨、松滋雞....入選非遺!
¥ sc荊州、張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公布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此次公布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53項)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09項)。 荊州市12個項目入選,其中3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9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荊州卸甲坪山歌、漁門拳、傳統插花(袁氏瓶花)、楚劇、民間繡活(荊州民間刺繡)、傳統面食制作技藝(沙市早堂面制作技藝)、鹵菜制作技藝(小胡鴨制作技藝)、傳統魚類菜肴制作技藝(楚鲙八珍烹飪技藝)、傳統食品制作技藝(松滋雞烹飪技藝)、中醫正骨療法(荊州徐氏頸椎旋扳整骨手法)、中醫傳統制劑方法(蛇通酒配制技藝)、中醫診療法( 洪湖萬氏瘡瘍療法) 12項非遺項目入選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至此,荊州市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57項。
目前
荊州市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11項
展開全文
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57項
市級非遺代表性名錄148項
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名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5名
(不含國家級)
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9名
(不含國家級、省級)
了解下他們的獨特魅力吧!
卸甲坪山歌是在卸甲坪土家族鄉及其周邊地區流傳的民間歌曲,土家山歌音律豪放、抒情、詼諧,主要分勞動歌和生活歌兩大類。卸甲坪山歌流傳于湘鄂西交界土家族村寨,是土家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發自肺腑的心聲,傳承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
漁門拳是在荊州市域及周邊一帶流傳了120多年的傳統武術項目,擁有拳術套路17套,破拳套路17套,器械套路24套,內外功法5套,綜合典籍3類,具有“南拳北拳兼容,外功內功兼具,武術醫術兼備,武功武德兼修”的特點。
袁氏瓶花藝術是流傳在湖北省公安縣的傳統插花藝術,是公安縣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三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花材的簡單修剪、撒木固定、調整、陳設和賞析,讓人們感悟自然的生機與規律,抒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起到以花喻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作用。
楚劇是流行于荊州市江陵一帶的湖北楚劇的一支,在唱腔和念白上獨具特色。主要以聲腔、行當、臉譜來創造人物角色,板腔體聲腔主要有[迓腔][悲迓腔][仙腔][成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調有[打夯調][呀吙調][喇叭調]等,高腔有[紅納襖][江頭金桂][駐云飛][鎖南枝][北調]等。
荊州民間刺繡是流行于荊州地區的一種獨特的刺繡藝術,針法多采用“單針相騎相鎖、雙針相辮相織”的鎖繡針法,工藝講究“齊、光、直、勻”,以鎖繡、釘線繡為主,輔以雙套式鎖繡、開口式鎖繡、閉口式鎖繡、辮繡和滿鎖等針法,“密不成堆、稀不見布”,環環相扣、有浮雕感。
早堂面是湖北省沙市著名的傳統早點,已有百年歷史。味鮮、油重、面條勁道,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富含膠原蛋白和多種營養成分的高湯。
小胡鴨制作技藝是以傳承人胡秀容姓氏命名的一項采用傳統鹵制、油燙工藝,制作土麻鴨的技藝。選用江漢平原土麻鴨為原材料,從選料到熬制高湯、熬制鹵水、炸制鹵油,從腌制、鹵制、油燙鴨子到刷護色保脆的蜂蜜糖稀,工序繁復、講究。
楚鲙八珍制作技藝是一項把產于長江中游的八種魚鮮,通過燉、燒、蒸、腌、炸、煎、燜、燴等烹飪技法,佐以各種調料和配菜,加工制作成富有地域特色的系列美食的技藝。該技藝主要流行于荊州各轄區,是長江中游淡水魚鮮制作技藝的典型代表之一。
松滋雞傳統烹飪技藝是一項以松滋土雞為主要食材,自制豆瓣醬為特色佐料,融合炒、燜、燉等多種烹飪方式的傳統烹飪技藝。
荊州徐氏頸椎旋扳整骨手法,是一項流行于湖北江漢平原地區的傳統中醫正骨療法,通過雙手從外部旋扳頸椎,達到糾正小關節紊亂的治療效果,常用于治療頸椎病、頸椎錯縫、頸椎生理前凸消失甚或頸曲反張等病癥。
蛇通酒配制技藝源自湖北省松滋市洈水流域的萬家鄉境內?!吧咄ň婆渲萍妓嚒笔且詾跎撸▌e名烏梢蛇)為主要藥材并結合多種道地中草藥與本地純糧酒配制而成的一種藥酒。
洪湖萬氏瘡瘍療法是一種治療瘡瘍疾病的中醫藥特色療法。針對不同創面采用不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手段,包括干性療法、濕性療法和輔助療法。
歡迎投稿
2025年荊州市春晚啟動啦!
現面向全網廣泛征集
荊州市民朋友幸福生活的視頻和照片
活動火熱進行中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