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A正式官宣,命名格式意味深長:航母新艦載機上艦指日可待?
今天一大早,新聞的頭版頭條就被“殲-35(A)正式官宣”刷屏了。
5日上午,解放軍空軍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慶祝人民空軍成立75周年以及第十五屆中國航展有關信息,其中有一則重磅消息,自然是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35(A)正式亮相。
從象征意義來說,殲-35(A)的官宣意味著我國空軍將進入雙隱形戰斗機的時代,同時中國也將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行研發、裝備兩款隱形戰斗機的國家。
殲-35高清大圖
官方發布的照片顯示,此次亮相的殲-35(A)應該是一架陸基型號或空軍型,最明顯的特征是戰機前起落架是單輪,且沒有安裝彈射桿,這與之前曝光的、專供航母起降的雙重輪起落架不符——從這個細節,再結合解放軍對戰機的字母命名格式,或許可以推測殲-35必然還存在艦載機型號和外貿型。
先說艦載機型號。這個型號的殲-35存在,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今年年初曝光的遼寧艦搭載殲-35模型出海的照片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
大多數分析認為,殲-35是解放軍下一代航母艦載機之一,既可在彈射型航母福建艦上起降,也能部署在滑躍型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上。
展開全文
遼寧艦甲板上的殲-35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官方將殲-35定義為“中型隱身多用途戰斗機”,這個定義與美軍的“閃電”戰機(F-35)極為相似,即是一款兼具制空、目標轟炸和防空攔截等多種任務的戰斗機,其優勢在于隱形和態勢感知能力,但多用途的定位也意味著艦載型殲-35仍無法完全取代重型艦載機殲-15。
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其實早已積累了相關經驗,可供我們參考:雖然“閃電”已經服役上艦多年,但美國海軍至今仍沒有徹底放棄“超級大黃蜂”,而是將兩款戰機在航母上結合使用。
這一方面與戰機本身的載彈量、航程和實際作戰需求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五代機的維護成本決定的:美軍即使要錢的理由再多,國會也不可能同意將所有“超級大黃蜂”都換成五代機。
中航之前對“鶻鷹”的介紹
言歸正傳,接下來就是外貿版殲-35。在殲-35正式官宣前,其前身“鶻鷹”戰機(FC-31)的模型曾多次在珠海航展上亮相過——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對“鶻鷹”的介紹曾提到這么一句話:“鶻鷹”是滿足未來戰場需求而研發的第五代多用途出口型戰斗機。
雖然彼時殲-35還未徹底定型,公布的紙面數據在歷年航展的展板上也一改再改,但從中航工業的介紹來看,殲-35應該是有外貿出口的打算。
不過,根據國內外航展經常展出的“鶻鷹”模型推測,作為解放軍主力戰機之一,外貿型和自用型殲-35在航電、機載裝備等系統上必然會有所差異,或許可以認為所謂的“外貿型殲-35”很可能是由“鶻鷹”發展而來的某個型號。
“鶻鷹”與殲-35對比
換句話說,解放軍自用的殲-35和外貿型在氣動布局、機體結構上可能看起來相似,但自用型殲-35是經過反復調整、優化的最終版本,在尾翼和發動機尾噴口等細節上已經與早期的“鶻鷹”徹底不同。
這也是外貿武器出口的慣用做法,畢竟就算是五角大樓也不可能在外貿版“閃電”戰斗機上安裝美軍自用的系統,甚至哪怕是已經出口到其他國家的五代機,美國仍控制著這些戰機的起飛密鑰。
#殲-35A真的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