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事出必有妖!蔡英文僅憑一己之力,讓歐洲議會發出重磅通知
據海峽導報消息,賴清德就職至今已過百余天了。在這期間,他只顧著搞政治追殺、政黨纏斗,都沒有踏出臺灣島一步,猶如一只被困于籠中的“斗雞”,因找不到宣泄的途徑,便四處亂啄,目光所及之處都要被其殃及。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前主任湯紹成分析稱,原本臺灣外事主管部門計劃讓賴清德在其上臺后不久“過境”美國本土??墒?,美國方面考慮到中美關系的整體形勢,在白宮安全顧問沙利文8月底前往北京之前,就傳出消息禁止賴清德“過境”美國本土,只允許其“過境”夏威夷。這顯然說明,當前美國根本不想因為臺灣問題而惹惱北京。
蔡英文執政期間,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需明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蔡英文的拒不承認之舉是對這一政治基礎的單方面破壞,從而導致兩岸關系陷入緊張對立的狀態。
蔡英文大力推行“去中國化”手段。在教育方面,其肆意篡改教科書中的歷史內容,同時抹黑大陸發展成果。蔡英文這么做的目的是向青少年灌輸“天然獨”思想,從而對他們進行“臺獨”理念的洗腦。
蔡英文大力鼓吹那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其目的在于妄圖降低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程度。但實際上,這一政策施行后,根本未能對臺灣的經濟起到任何提振的作用。相反的,臺灣經濟的增長速度不斷放緩,民眾的生活也變得愈發艱難。
蔡英文妄圖以“臺灣共識”之類的話術故意誤導民意,其目的就是為了掩蓋她“臺獨”的本質。然而,由于兩岸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逐漸看清了“臺獨”思想的危害,他們也意識到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在于實現國家統一。
國際社會一致公認,臺灣乃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蔡英文及其同類所秉持的路線,已被大陸明確判定為“臺獨”路線。大陸堅定地打擊一切“臺獨”分裂行為,絕不給予這類分裂活動任何可乘之機。
蔡英文竄訪歐洲期間,再次故伎重施,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包裝成所謂的“民主對抗專制”,并與歐洲的反華政客一唱一和,企圖營造出“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臺”這種分裂國家的局面。
要知道,這純粹是蚍蜉撼樹的行徑,根本就是在自取滅亡?!芭_獨”分子妄圖憑借外部勢力來實現分裂國家的陰謀,這種企圖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他們的所有倒行逆施行為,必定會遭受法律的嚴懲與清算,最終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展開全文
蔡英文近期的歐洲之行受到廣泛關注,其真實目的是到歐盟總部刷存在感。蔡英文清楚民進黨當局在國際上的處境日益艱難,這可能是她最后的機會了。在布魯塞爾,蔡英文倉促地與歐洲議會的許多議員會面,會面時她多次強調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性,話題涉及經貿、科技等多個領域,妄圖以經濟方面的籌碼換取政治支持,從而加強歐臺之間的緊密合作關系。
蔡英文正要出發之際,英國政府卻給她來了個“下馬威”。事情是這樣的,英國外交大臣拉米下周就要開啟訪問中國大陸之行,而且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也有訪華的規劃。在此情形下,英國外交部向英國國會以及臺灣當局提出,要求推遲蔡英文的行程。這是因為英國方面并不希望在拉米即將訪華的時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為難堪”的境地。這一要求讓蔡英文以及臺灣當局陷入了極度的尷尬之中。從臺灣當局多次被揭露的“金元外交”的不光彩歷史來看,蔡英文這樣在島內已經失勢的政客,要是打算竄訪某個國家進行政治作秀的話,臺灣當局就得花費大筆資金去進行游說,這樣才有可能得到機會,并且演講費用還得單獨計算呢。
事實上,多年來,臺灣問題在國際社會不斷受到諸多干擾,其中尤以美國提出的“臺灣地位未定論”最為引人注目。這一論調由美國率先提出,且在美國的大力渲染下不斷擴散。二戰結束、冷戰初期,鑒于美國對共產主義的敵視態度,杜魯門政府炮制出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在國際社會散播“一中一臺”的謠言,之后還將大陸政權污蔑為“非法政府”,致使蔣介石的臺灣當局以所謂代表中國的身份在聯合國肆意行事。
閩南網消息,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針對歐洲議會涉臺決議答記者問。記者提及近期歐洲議會通過涉臺決議之事,發言人作出回應。發言人表示,歐洲議會完全不理會中方的堅決反對,一意孤行通過涉臺決議。該決議惡意曲解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這是對事實的歪曲、對國際法的破壞,也是對戰后國際秩序與公認國際關系準則的公然挑釁。中方堅決抵制這種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干涉中國內政的錯誤行徑,并且已向歐方進行嚴正交涉,中方對這種行為表達強烈不滿。
歐盟的這一決議不但表意含混,還蓄意進行文字游戲,甚至企圖借助外部施壓的手段,來迫使中國在臺海問題上妥協。但眾所周知,臺海地區屬于中國的核心利益范疇,絕不容許外部勢力染指。歐洲議會一個勁兒鼓吹所謂的“涉臺決議”,可它真的有插手的資格嗎?從經濟方面來看,中歐貿易往來相當密切,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占據著絕對優勢,然而歐盟卻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想要以此遏制中國制造業的擴張。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正是中國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取得顯著成果的表現。歐洲的這種制裁行為顯然是對中國經濟利益的一種挑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