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特打出“中國牌”!宣稱一旦大陸采取行動,就會找俄羅斯幫忙?賴清德結局難逃六字!
在北約峰會前夕,呂特在記者會上言之鑿鑿,認為中國的軍工實力已經成為歐洲安全的“巨量威脅”。對此,許多人不禁要問,中國距離歐洲有多遠?相隔數千公里的國度,何以成為北約眼中的“敵人”?實際上,這一論調不僅缺乏邏輯性,更暴露出北約的雙標態度。北約自詡為“防御性組織”,但近年來卻屢屢東擴,甚至企圖在亞太地區建立立足點,如此“防御”之名,實則是霸權擴張的幌子。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軍力發展被無端解讀為威脅,無疑是北約在自我制造敵人,目的是為了掩飾其中的裂痕。近年來,北約各國尤其是美國國內的矛盾顯而易見,從特朗普期間的“軍費勒索”到如今的公開抱怨,盟友之間的不和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然而,呂特如今反復炒作的“中國威脅論”,似乎成為了一種轉移視線的方便工具。
呂特的另一項重要表述則與臺海問題有關,他將臺海問題與俄羅斯聯系在一起,似乎試圖將兩者捆綁起來制造更大的“威脅”。然而,這種結合不僅不具備合理性,反而進一步揭示了其目的——通過對中國的恐懼來凝聚北約內部的團結。呂特意圖借此增強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但或許他忘了,臺灣問題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而中國的態度也始終如磐石般堅定。
而賴清德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縱使身處風口浪尖,但他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在玩火。他妄想借助外部勢力來達到“臺獨”的目的,卻忽略了大陸強有力的反制能力。從今年以來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來看,大陸的反制措施愈發清晰,無論是經濟上的制裁還是軍事上的演練,都是在向外界釋放信號:對臺灣“臺獨”勢力的容忍度正在下降。
就當呂特高呼“團結應對中國”的同時,北約內部的分歧卻在不斷加深。特朗普的威脅與要求,令許多歐洲盟友感到被“勒索”,私下里憤怒不已。G7峰會因內部矛盾未能達成聯合公報,自然讓人對北約峰會的結果倍感憂慮。面對這樣一個充滿爭議的局面,呂特的高調“碰瓷”是否真的能夠改變北約的命運,令人懷疑。
展開全文
最為諷刺的是,北約的亞太伙伴們并沒有給予呂特預期的支持,日本首相因“中東局勢惡化”拒絕出席,韓國總統更是因為“國內事務繁忙”避而不見。這樣的選擇不僅揭示了盟友之間的裂痕,更體現了亞太國家對北約東擴的不屑,這種情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國際格局:不再是單一的美國主導,而是一種多元化的力量博弈。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北約的亞太化嘗試面臨著強烈的反彈,中俄兩國的戰略協作必將進一步加強。同時,賴清德與“臺獨”勢力的末日鐘聲也在加速敲響。面對解放軍越來越強大的軍事能力與不斷完善的區域布局,任何關于“臺獨”的幻想都毫無可能。
可以說,未來的局勢正在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北約對亞太的戰略試探會遭遇集體反擊,另一方面則是“臺獨”勢力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被壓縮。恰如《人民日報》所述,賴清德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在自取滅亡,等待他的,注定是一個慘痛的結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