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多年,突然重現上海!名字大有來頭,上一次發現還是34年前
近期,上海辰山植物園科研團隊在環城生態公園帶的閔行體育公園進行植物多樣性調查時,意外發現了久違的“上海原住民”——上海毛茛。
上海毛茛
上海毛茛通常作為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花境之中,偏好水邊和濕地環境,春季綻放黃色小花,花朵小巧,直徑在1至2厘米之間,因外觀不起眼而常被誤認為是雜草。
上海薹草。 田婭玲攝
上海作為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早在十八世紀就吸引了外國學者前來采集植物標本,其中模式標本的采集對于確定和發表物種學名至關重要。
根據《華東維管植物模式標本匯編》的記錄,上海毛茛是從上海采集的模式標本所代表的102種植物之一,并且是上海地區唯二以“上?!泵挠谢ㄖ参镏唬硪粸樯虾^凡荩?,這凸顯了上海毛茛在上海植物界的獨特地位。
上海毛茛。 葛斌杰攝
展開全文
上海毛茛標本。來源:野趣上海
上海毛茛為何越來越少?
由于城市建設擴張、人口增加及外來植物生態位侵占,上海本土植物種群逐漸縮減,種類減少。其中,上海毛茛等野草還面臨城市公園綠地高強度管理如頻繁除草的威脅,生存狀況堪憂。
上海毛茛具備種子繁殖及多年生地下塊根繁殖的能力,這使其能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然而,頻繁除草阻斷了地下塊根獲取來自自然枯死莖葉的養分回流,導致毛茛生長狀況逐年惡化,最終可能滅絕。
據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館長介紹,1875年,法國學者在松江鳳凰山采集到上海毛茛的模式標本,該標本現藏于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植物志確認其為上海特有物種,并命名為上海毛茛。
長江中下游地區散見的上海毛茛,在上海的記錄極為稀少,最近的一次記錄要回溯至34年前。
根據中國數字標本館的檢索信息,上一次在上海發現上海毛茛的標本是1991年2月,由翁若芬在徐匯區宜山路采集,并保存于上海自然博物館。更早的記錄則出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
這種植物平均每三十年左右才在上海被記錄一次,顯得尤為珍貴。葛斌杰指出,記錄稀少的原因可能包括上海毛茛植株低矮、難以察覺,以及早春時節采集活動相對較少。
上海毛茛再現上海!
推測上海毛茛在上海重現,可能與跨地區的植物流通相關,其種子可能隨草皮交易被帶入上海公園綠地,或借助動物傳播。同時,當前公園綠地推行的“自然養護”理念,也為上海毛茛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毛茛屬是一個龐大的植物類別,全球約有550種,主要分布于北溫帶。中國擁有125種毛茛屬植物,其中66種為中國特有。盡管毛茛屬種類豐富,但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類并不多,大約僅有6種。
一些毛茛屬植物。來源:野趣上海
毛茛屬的屬名“Ranunculus”源自希臘文,意為“小青蛙”,暗示這類植物偏好生長在類似青蛙棲息的潮濕環境,如池塘或沼澤邊。多數毛茛屬植物確實更常見于濕潤地帶。
在華東地區,最早綻放的毛茛屬植物是貓爪草,也被稱為“小毛茛”,與綬草、老鴉瓣并稱為“草地三寶”。貓爪草與上海毛茛外觀相似,都是小巧可愛的黃花,容易讓人混淆。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根部:貓爪草的地下根為肉質紡錘形或球形塊根,簇生且頂端硬如貓爪;而上海毛茛的肉質根則為圓柱狀。
貓爪草。來源:上海辰山植物園
貓爪草的地下根,很像一只貓爪。來源:野趣上海
今年啟動了對環城生態公園帶中22座“環上公園”的植物多樣性調查,閔行體育公園作為首個調查對象,整個項目預計年內完成。
通過細致觀察,科研人員在公園中發現了稀有本土植物,這增強了他們的信心。葛斌杰指出,這些植物非人工種植,表明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生環境和本土物種。
目前,辰山植物園已對部分上海毛茛采取了保護措施。未來若擴繁成功,將考慮在適宜的生境中重新引入這些本土植物,讓它們再次成為市民身邊的自然鄰居。
資料丨上觀新聞
編輯丨李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