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授談AI加速文科之死,會“死”的本來就該淘汰
文| 唐凱蘭
從ChatGPT開始,AI對文科的沖擊就被廣泛討論,在張雪峰帶動的對文科的蔑視潮流下,一般人也能哈哈大笑,參與到這種話題中來,跟隨張老師的定調,往“文科不行”的結論上再扔幾塊石頭,在獲得看似思考的美妙體驗后,齊聲得出進一步的結論:人工智能勢必會加速文科的死亡。
《每日人物》近日加入這場大討論,記者采訪了三位文史哲方向的文科教授,聽這些站在AI沖擊前線的人如何理解眼下這場巨變。
整個看下來,文科教授對伴隨AI到來的新形勢一清二楚,因為學生會因AI改變聽課態度,課堂氛圍有了不確定,單靠教授權威來控場,變得相當困難。教授們也在適應AI對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挑戰,但整體上他們把AI視作一種新的工具、一種足以引發文科體制變革的外來力量,并不全是喪氣與悲觀。
跟社會上批評的一樣,這些教授同樣認為文科存在問題。比如研究內容跟外界脫節,單靠“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就能混日子,還能混得很好,成為某個領域的權威;學術權力自我封閉、自我繁殖,并且習慣性抵抗要求他們改變的聲音。
教授們承認:這些問題不是AI造成的,但AI讓這些問題變得尖銳,無法逃避。
“無法逃避”的意思就是,有了AI之后,社會在變,學生在變,學術評價也在變,教授們要以不變應萬變就很難,因為AI填補了學生與教授之間的知識鴻溝,只講單純的知識點已經不能滿足學生——AI比教授擁有更多盤點知識的能耐。教授們要是站著不動,那就只能等待AI將文科基礎沖刷殆盡。
在這層意思上,AI加速文科之死,是一個合理判斷,因為跟理工科一樣,文科發展至今變得相當臃腫,其中夾雜著冗余、重復、無效以及浪費的部分——這些理應被從文科中除去的糟粕,早就該剝除。AI以其整合文科知識點的優勢見長,擔當了掃除文科無用部分的“快刀手”,這當然是好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文科中有些東西本該死掉,AI要是能促進這類東西的死亡進程,也是功德。
可從目前來看,AI對文科的沖擊,還停留在直覺層面,哪怕教授們要跟學生用AI寫的論文斗智斗勇,沖擊波也僅僅抵達具有敏銳感知力的少數文科教授那里。即使算上按需撤銷文科專業的行動,大學對AI的建制化應對也仍然缺乏。
展開全文
資料圖,圖文無關
這一方面與現實中文科體制的應變慣性有關,進兩步退一步,要瞻前顧后,反應遲緩;另一方面也需要AI有更快速的迭代進步,為學生與公眾賦予比眼下展示的、更為強大的力量,進而暴露出文科教育更多的僵化,應死盡死。
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是,AI除了讓文科教育中“該死的死去”,也會讓文科的靈魂部分——比如反思與沉思的人類思想——變得更為突出、更為重要,這是人工智能的機器屬性無法取代的。文科教授不管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做人上,越是接近純正的人,也就越難被AI代替。
AI只會代替那些已經異化了、遠離人性的文科學者,并摧毀文科教育中機械重復、甚至據此謀取名利的東西。
只是,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的AI,不知它是越來越準確地模擬人類,還是最終超越人類,成為具有高度智慧的智人。如果AI真演進到了后者的份上,死掉的也就不僅僅是文科了,等待我們的,就是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的“XX之死”討論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