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占比連續兩年江蘇省第一,這座城市持續加碼新能源
界面新聞記者 | 范易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在近日舉行的常州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市長周偉作政府工作報告。預計2024年常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常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97.8億元,稅收占比84.1%、連續兩年位列江蘇省第一。
稅收占比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活力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占比越高,說明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企業和個人經濟行為,經濟活動活躍。同時,這也代表著一個地方的財政收入穩定、經濟結構合理。
近年來常州飛速崛起的新能源產業,是其取得這一成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024年1~10月,常州入庫稅收超億元的93家企業中,有31家是新能源企業,占比達1/3,新能源產業對于常州財政稅收貢獻巨大。
2024年,常州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集聚度全國第三、投資熱度全國第一;新能源整車產量近80萬輛,創歷史新高。2024年,工信部授予常州“中國新能源之都”產業名片。
如今的成績離不開近10年的布局。早在2009年,常州便看到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潛力,主動加入全國“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項目,出臺《常州市振興五大產業行動計劃》;2013年,常州將新能源產業上升為全市戰略;2016年,常州引入理想、北汽、寧德時代;2019年,牽手比亞迪;2023年成立新能源集團,全方位布局分布式光伏、充換電設施、氫能、新型儲能、虛擬電廠和綜合能源服務等領域。
經過多年發展,常州目前已集聚江蘇時代、理想汽車、天合光能等在內的產業鏈企業3400余家,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全國第一。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的龍頭企業中有4家布局常州,動力電池銷量約占全國1/5。
2023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了1.01萬億元,成為了江蘇省內第五個GDP過萬億的城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5年是常州“萬億之城再出發”的關鍵之年。面向未來,報告明確提出,“鞏固新能源產業優勢”是2025年的重點工作,目標是努力實現新能源整車產量突破100萬輛,新能源產業規模邁上“萬億元臺階”。
具體舉措方面,常州將推動“產業基地化”向“集群規?;鄙?,加快理想、比亞迪等接續項目建設,圍繞電機電控、車用芯片、智能網聯等領域完善核心零部件產業生態。推動“汽車電動化”向“智能網聯化”演進,依托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基地,加快構建“車能路云”“車船云”一體化智慧管理平臺,布局智能出行光儲充換系統和智能出行一體化云端系統。推動“生產制造端”向“場景應用端”發力,創新建設光儲充一體化、超充站等新型補能場站,新增近零碳園區5家以上、近零碳工廠10家、新型智能微電網試點示范項目10個以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