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倒眾人推!德國突發政治地震:6成德國人要求朔爾茨立即下臺
德國的政治舞臺最近可謂是高潮迭起,變數叢生。坐在這個位置上的當然是德國總理朔爾茨,他現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要說德國政壇的這場“大戲”,還得從朔爾茨與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的問題講起。
他在11月6日做了一個頗有爭議的決定:解除林德納的財政部長職務。這一招直接像投下了一顆炸彈,瞬間引爆了執政聯盟內部的矛盾。
緊隨其后,自民黨麾下幾位重量級人物——擔任交通、司法、教育部長的三大巨頭,也紛紛甩出辭職信。
這一波操作,等于在朔爾茨的領土上放火,看樣子“紅綠燈”聯盟這下子是真的扛不住了,隨時可能說散就散。
就在大家伙瞪大眼睛看戲的時候,德國最大反對黨基民盟也沒有閑著,他們開始在國會對朔爾茨步步緊逼,要求立即進行政府信任投票,并提前進行大選。
朔爾茨面對這股逼宮之勢,還真的有點無計可施,只能采取拖延戰術,希望能夠把信任投票挪到明年1月15日。
但問題是,這個計劃似乎沒能安撫德國人的心。
據央視報道,根據德國國內最新的民意調查,65%的人希望馬上進行新選舉,另有59%的人對“紅綠燈”聯盟的分崩離析表示欣慰。
商界領袖和工業巨頭們對此也沒閑著,他們紛紛跑出來喊話:解散議院,提前大選,組建一個能干活的新政府,趕緊穩定在經濟疲軟中搖搖欲墜的德國經濟。
而在民調中高居榜首的基民盟,也不忘追勢補刀,敦促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做好解散議院的準備。
萬一信任投票失敗,政府停擺,大選提前,那基民盟就有望重新掌握大權。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可是這個黨的老成員呢,或許她真的有機會再度問鼎。
這邊朔爾茨還在努力施展他的拖延戰術,那邊綠黨的主席、副總理兼經濟事務和氣候行動部長哈貝克已經摩拳擦掌,他公開宣布自己將競選總理。
展開全文
只是綠黨的支持率也交了白卷,跟朔爾茨差不多,節節滑落。原因很簡單,德國經濟這灘爛泥不僅朔爾茨脫不了干系,這位負責經濟和氣候的部長也得捋捋袖子認回鍋。況且,德國人每天為能源匱乏憂心忡忡,哪來的心思去顧環保?
數據不會撒謊,綠黨當前的支持率僅有11%,比2021年選舉時少了大約4個百分點,想要問鼎總理簡直就是艱難的異想天開。
德國百姓迫切希望朔爾茨下臺,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因為他們對于時下的日子已經忍無可忍。
一方面,經濟增長遲滯,生活成本節節攀升,壓得普通民眾喘不過氣來,大家心里都想著趕緊換個活法。
另一方面,朔爾茨拖延的背后隱含了另一重風險:在他手握權柄的最后時光里,很可能堅定不移地推行對烏克蘭的援助。
而他與林德納的矛盾正是從這兒開始發酵的,因為朔爾茨計劃動用150億歐元用于援烏,這讓不少德國人看到氣急敗壞,心生畏懼。
了解這一政治大戲背后的深層次因素,可以窺見德國政治和經濟的內在困境。其實,在歐洲大陸,德國一直被視為穩定與繁榮的代名詞。
然而,過去幾年,尤其是俄烏沖突以來,德國這個大車也開始打滑。
能源危機、通脹壓力、供應鏈中斷,這些都成了縈繞在德國民眾心中的陰云。
而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誰都希望一個更強有力、更能帶來變化的領導者登臺。
德國政壇的這一場持久戰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美英法等西方盟友都罕見地選擇了沉默。
通常這種大事,他們一定會發表一些措辭嚴謹的聲明,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總會拋出點看法。
他們的集體失聲耐人尋味,或許是對德國自身政治發展的尊重,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自身也有各種問題纏身,對此力不從心。
總之,德國的未來如何,關鍵還在于它自己的選擇。
在這變幻無常的政治風暴中,德國能否找到正確的方向,實現各方利益訴求的平衡,是考驗德國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題。
誰能在亂局中脫穎而出,帶領德國走出這段低谷,是所有關心這個國家的人的共同期待。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整個局勢不容樂觀。德國作為歐洲的經濟引擎,這一場政壇動蕩想必會對整個歐盟產生深遠影響。
若基民盟在大選中勝出,默克爾再次出山,這將意味著政策導向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她一貫的穩健作風或許會為德國帶來短暫的穩定,但長遠來看,能否真正應對未來的挑戰仍是未知數。
可以預見的是,無論哪個黨派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勝出,新政府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不僅需要修復國內經濟,還需在國際舞臺上重新確立德國的影響力。面對數字化轉型、綠色經濟發展和復雜的國際關系,德國未來領袖的決策將直接影響國家的命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