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耳環女星藝考成績被質疑有水分,高中母?;貞?!黃楊鈿甜事件,網民監督如何有力也有理?
5月21日,話題 #黃楊鈿甜藝考成績被網友質疑有水分# 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據上游新聞,近日,因“天價耳環”深陷輿論漩渦的年輕女演員黃楊鈿甜,再因一段高中畢業典禮獻唱視頻引發關注。
5月19日,某社交平臺開始流傳其在高中畢業典禮上演唱《超級英雄》的片段。視頻中,黃楊鈿甜僅演唱兩句歌詞,不足10秒,有網友認為其明顯跑調、氣息不穩,質疑其“中戲第二、北電第六”的藝考成績存在水分。也有網友認為:“黃楊鈿甜報考的是表演專業,流行演唱和聲樂考試存在本質差異?!?/p>
黃楊鈿甜(左二)在高中畢業典禮上演唱 視頻截圖
在今年4月各大高校公布的2025藝考合格名單中,黃楊鈿甜以95分獲得中央戲劇學院表演(話劇影視表演)專業第二名,以87.62分獲得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第六名,以74.34分獲得中國傳媒大學表演專業第33名。
表演類藝考涉及唱歌,但黃楊鈿甜在畢業典禮上的演唱視頻讓一些網民對其專業成績表示懷疑。
5月20日,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華僑城高級中學校工作人員回應稱,黃楊鈿甜的確曾就讀于該校藝術班傳媒藝術專業,該專業包含了聲樂培訓相關課程。該工作人員提到,黃楊鈿甜就讀的專業學校目前已不再招生,她是該專業最后一屆學生。
針對黃楊鈿甜唱歌走調引起網絡熱議的話題,該工作人員回復:“的確有登臺唱歌。不過唱歌走調的問題學校尚未關注?!?/p>
展開全文
就網民對黃楊鈿甜藝考成績的質疑,記者撥打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及黃楊鈿甜所屬經紀公司嘉行星光(重慶)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電話,截至發稿均無人接聽。
此前報道,5月11日,黃楊鈿甜在網絡上分享成人禮照片。照片中,黃楊鈿甜佩戴的耳環被指認是奢侈品牌GRAFF經典系列,公價約230萬元。
大量網友認為,2007年出生的黃楊鈿甜,作為年輕演員,不應該有如此高的消費水平。
此前報道:
黃楊鈿甜事件,
網民監督如何有力也有理?
黃楊鈿甜事件,在經歷了一輪輪質證后,正在演變為一個各說各有理的羅生門事件。
在經歷了當事人否定、其父下場發文自證,以及被卷進輿論的四川慈善總會表示同名者另有其人后,有輿論認為不應該讓黃楊鈿甜陷入自證怪圈,認為網民監督的目光過于嚴苛,而另一種輿論則認為,為黃楊鈿甜的辯駁是洗白之舉,并繼續要求各方站出來接受輿論詢問。兩種聲音的交鋒引向的都是民間輿論監督應該如何精準切入公共議題的討論。
我們不難發現,在黃楊鈿甜事件中,雖然不少主流媒體都參與了報道,甚至是采訪到了利益攸關的相關部門,但這起輿論監督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一個民間自發開啟的議程設置:先是通過一則成人禮的照片,對黃楊鈿甜的天價耳環起疑,認為憑借其社會身份無法獲得如此財富資源,疑心泛起后,網友又發現其父曾為公職人員身份,且其崗位多多少少與雅安地震災后重建工作有一定關聯,由此喚醒了公眾一段沉重的國民記憶,也讓事件走向徹底從一起明星炫富引向了貪腐疑云。
正如上文所說,不少網友表達了對民間輿論監督的不信任感,認為應該秉承“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拿出確鑿證據來,否則就會讓當事人陷入自證清白的窘境中。誠然,司法程序中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自是為了維護法律判決的定分止爭。但在網民自發開展的輿論監督中,如果對質疑的網民也提出過高的舉證責任,很可能得到的結果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是因為相較于媒體,網民既沒有采訪權,也沒有抵達真相現場的能力,更多只能是通過可以公開檢索到的資料,找出故事脈絡中的不合理、不自洽之處。相比媒體可以帶著問題找答案,民間輿論監督只能帶著問題發現更多“問題”。
民間監督畢竟不是司法定性,如果要求其擔負起過高的舉證責任,極易扼殺輿論監督的積極性。就像廣為人知的鼠頭鴨脖事件中,在圍觀網友無法抵達現場,也沒有掌握實體證據的前提下,依然堅持質疑當地官方的所謂鴨脖結論,并且在更高層級的調查組介入后,最終證實了網民的質疑是正確的。如果在鼠頭鴨脖事件中,要求質疑的網民擔負過多舉證責任,那么這起新聞事件或許就不會迎來后續的反轉。
不過這是否意味著,民間輿論監督因為其自身的局限性,就可以毫無顧忌而盡情行使監督權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網民雖然無法負擔起過多的舉證責任,但必須要負擔起相應的道德責任。
尤其是,很多人認為民間輿論監督靠的應該是一腔熱血的情緒正義,而筆者認為,情緒正義恰恰是民間輿論監督的大忌,這是因為情緒正義與網絡暴力常??梢曰ハ噢D換。因此,民間輿論監督所奉行的應該是對常識的尊重,是對人物關系、故事脈絡的客觀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質疑,而絕不是情緒占據主導的道德審判。
一個出道沒有幾年的童星很難完全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天價首飾,這是常識之一;根據以往的社會經驗,公職人員從公權部門退出后,憑借自己的影響力實現官商勾結、商業變現也確有可能,這是常識之一;其父在發布回應之前,匆忙變更了自己公司的名字、法定代表人、股東和經營范圍信息,還退出了公司,其中的可疑成分是常識之一;公眾人物和曾為公務員者有義務接受輿論監督,這是常識之一;而當事人出來自說自話,缺乏一錘定音的公信力,這還是常識,無論后續是被證實還是被證偽,這些輿論的由衷關切都是成立的。而僅憑一段高中畢業典禮獻唱視頻就言辭鑿鑿斷定黃楊鈿甜藝考有水分,則違背常識。
至于有網友提到的,這波針對黃楊鈿甜的質疑聲浪中,夾雜著不少攪渾水的仇富仇官者,這其實就是民間輿論監督無法避免的AB面。網民自發的輿論監督既要求他們有凝聚力,又要求理性、準確性,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三角。不過,若因此就因噎廢食,質疑民間輿論監督的正當性也大可不必。輿論監督本就是公民權利的體現,而在良好的社會運轉體系里并不是只有民間監督這一環,調查記者的跟進,涉事部門的積極回應都是后續必不可少的環節,與其在民間輿論監督這一環上過度糾纏利弊,倒不如要求后續關口多加點馬力。
這是因為,在任何公共討論中,理性的聲音與偏激的聲音都會同時存在,問題的根源不在于偏激的聲音能否徹底根除,而在于理性的質疑能否得到足夠的回應。
而反觀雅安有關方面,輿情發酵良久,除了記者電話采訪中短短幾字的回復外,再無其他官方形式的表態。當然,鑒于此事已橫跨數年之久,調查取證均需要時間,相比調查的精度,公眾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有過必罰的態度,雅安有關方面若在輿情發酵之初就能主動公布態度,而非一次次的“指哪打哪”地被動應答,輿情的發展態勢或許就會收斂不少。
鑒于此,無論是為了維護地方公信,還是讓這起民間輿論監督不至于走向撕裂,當地都要加快行動了。
(新黃河客戶端評論員李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