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揭開中美談判內幕,沃爾瑪恢復中國訂單,關稅全由美國人出
美財長揭開中美談判內幕,沃爾瑪恢復中國訂單,關稅全由美國人出。
觀察者網消息,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巨頭在暫停訂單數周后,突然要求中國供應商恢復發貨,并主動承諾承擔新增關稅成本。
寧波某大型文具出口商透露,沃爾瑪已明確表示新關稅由美方承擔。江蘇多家制造商也證實收到備貨通知。
環球網報道,這一轉變發生在沃爾瑪等零售企業代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之后,耐人尋味的是,就在幾周前,這些企業還試圖將關稅負擔轉嫁給中國供應商。
萬美集團高管觀察到,美國進口商在4月23日就出現訂單回調,這與4月訂單量同比暴跌40%的慘淡數據形成鮮明對比。
筆者看來,造成美國零售商態度急轉的原因有三:
其一,筆者注意到一點,為應對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中國供應商普遍調整了報價方式,從原來的完稅后交貨(DDP)模式轉為離岸價(FOB)模式。
這一技術性調整意味著美國進口商需要通過本國清關代理處理關稅事務,實質上將政策風險從中國供應商轉移到了美國采購方。
其二,美國零售終端庫存已逼近警戒線。特朗普政府對多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政策,導致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上漲,部分商品甚至因失去價格競爭力而退出美國市場。
同時,商品短缺導致的價格上漲引發了消費者恐慌性購買,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小型家電,美國主婦們掀起了一股"囤貨潮"。這種非理性消費行為反過來又加劇了供應鏈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其三,零售商預判關稅政策即將松動,否則不會冒險鎖定高成本訂單。
一方面中期選舉臨近,白宮承受不起持續通脹的政治代價,另一方面,中方的強硬反制打亂了特朗普的既定節奏。當天價關稅直接轉化為超市價簽上的數字時,美國普通家庭最先感受到切膚之痛。
展開全文
現在美國國內的經濟問題正在轉化為社會問題,以"50501運動"為代表的大規??棺h活動在全美蔓延,500萬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對現行貿易政策的不滿。而這正是零售商敢于"逼宮"白宮的底氣所在。
正如美國零售商所預感的,特朗普政府現在對華的態度很微妙,一邊放風說要降低對華關稅,一邊又在《時代》周刊上炒作"中美領導人已經通話"。
但中國外交部已經多次澄清:近期兩國元首沒有通話,中美雙方并未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也揭開了中美談判的內幕,他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對"中美通話"不知情,這在事實上否定了特朗普所說的中美正在關稅交涉。
這出戲碼演到現在,明眼人都看明白了:美國那群人嘴上喊著要降溫,身體卻很誠實既需要展示對華強硬以維持基本盤,又不得不緩解企業壓力來穩定經濟。
更離譜的是,貝森特還要求中國必須"先邁出第一步"理由是中美貿易存在"長期失衡"。這種論調與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的表態如出一轍,都試圖將調整關稅的責任推給中方。
特朗普政府這套強盜邏輯早就玩遍了全世界,從日本到德國,哪個順差國沒被他們用關稅大棒敲打過?但中國顯然不吃這套,中使館早就把話撂下了:要談可以,先把所有單邊關稅撤了再說。
有經濟學家用淺顯的比喻揭示了貿易逆差的本質:美國如同一個借貸消費的顧客,在超市(中國)大量采購后,卻抱怨店主(中國)造成貿易不平衡。
其實,現在美國政客們輪番上陣要求中國"主動",恰恰暴露了他們才是真正坐不住的一方——沃爾瑪這些零售巨頭已經開始恢復中國貨采購,說明連資本家們都看透了美國的虛張聲勢,賭定特朗普撐不過中期選舉前的物價壓力。
沃爾瑪的采購經理們重新激活中國供應鏈時,他們實際上在用訂單投票。這些商業決策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真實地反映出: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靠筑墻自給自足。
特朗普政府若繼續漠視這個基本現實,恐怕連最基本的日用品供應都將成為政治難題。
眼下最關鍵的觀察點在于,一是美國能否真正放棄"極限施壓"的談判策略,二是中方如何應對美方的政策搖擺。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美方繼續堅持"中方先讓步"的不合理要求,關稅僵局恐將持續。
而美國商界迫不及待的"自救"行動已經表明,在這場博弈中,時間可能并不站在特朗普政府一邊。這場持續數年的關稅博弈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或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違背市場規律的單邊行動,最終都要付出沉重代價。
美國從加征關稅時的氣勢洶洶,到現在的頻頻"松口",這個轉變過程本身就是對"貿易霸凌"政策的最好否定。當沃爾瑪的貨架需要中國商品補充時,再高的政治壁壘也擋不住市場的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