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跌倒、中歐領跑!高盛告訴你: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來源:財聯社
財聯社3月3日訊(編輯 瀟湘)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個月行情后,2月全球資本市場的“成績單”無疑已經出爐。
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上漲3.3%;
中國(滬深300指數)上漲1.9%;
美國下跌1.4%;
日本(日經225指數)下跌6.1%;
美國周期性股票相對于防御性股票的表現,創下了2022年夏季以來最差的月度紀錄;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了33個基點;
美元兌日元匯率下跌了將近500點。
對于2月全球資本市場的走向,高盛對沖基金業務主管Tony Pasquariello總結道,在經歷長期強勁的運行之后,“美國例外”論調無疑正面臨壓力。
Pasquariello指出,盡管這可能是歷史上多數時刻的市場感受,但事實是,我們正同時應對一系列復雜且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Pasquariello總結了2月美股疲軟的幾個主要原因:
一、季節性因素(2月下半月通常是美股全年最差的兩周)。
二、散戶對高波動性股票的狂熱需求驟降(參見高盛模因股指數GSXUMEME的走勢)。
三、與近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資本配置者找到了一些新的投資方向(尤其是歐洲和中國)。
四、政治/地緣新聞的的不穩定性沖擊了市場情緒(對基金經理和散戶來說均如此)。
五、市場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被大幅下調(引發周期性股vs防御性股的重新定價)。
不過,Pasquariello認為,如果穿透短期迷霧審視長期基本面,以下幾個錨點依然成立:
一、美國經濟增長雖然出現放緩,但在一季度過去后應仍能保持韌性;
二、我們預測今年標普500成分股盈利增長11%;
三、我們尚未放棄對美國消費前景的信心;
四、必要時美聯儲有充足的降息空間(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預測今年將降息兩次,略低于目前市場定價);
展開全文
五、政策的執行順序和政策的最終結果之間存在區別(Pasquariello認為自己先前的預測誤判了政策順序,但仍相信促增長是美國政府的最終目標)。
以下是Pasquariello具體介紹的九個基本點:
①美國經濟增長
無需贅言的是,美國經濟確實已進入溫和放緩期,一季度GDP的追蹤預測值為1.4%。雖然計算過程中可能會有誤差,但消費數據(零售銷售、服務業、消費者信心)確實正在走弱。此外,與我交談過的幾位人士都表示商業信心出現惡化;考慮到目前發生的一切,這也許并不奇怪。然而,從更大角度來看,情況并沒有急轉直下。具體來說,我不想對美國消費者的總體狀況過于悲觀,因為我們仍然預計2025年實際收入增長率將達到2.5%。
注:高盛網紅股指數
②市場重新定價
我懷疑市場已經消化了相當一部分利空。過去幾周經濟增長憂慮浮現,市場隨之進行了快速且劇烈的重新定價,這同時體現在了股市、利率和匯率上。退一步說:在本月之前,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看法出現了很大的周期性升級——CYC/DEF(周期股與防御股比值)在11月份瘋漲,1月份再次瘋漲。而現在,這種看法受到了數據和頭條新聞的挑戰。目前風險資產的定價或已接近均衡,不對稱性不再顯著。
注:高盛周期股與防御股指數
③動能逆轉
年初暴漲的高動量股近兩周暴跌。這雖可歸因于增長預期降溫——高波動性股票依賴市場樂觀情緒(動物精神),但我懷疑這更可能是短期趨勢因資金流枯竭而衰竭,同時這也符合歷史上散戶需求隨2月推進減弱的典型模式。
④美國政治
年初我預期特朗普2.0政策組合將會是“胡蘿卜加大棒”的組合,但總體利好市場。目前,市場顯然在努力適應這些政策的初始執行順序。也就是說,由于當前大多數的焦點都圍繞關稅不確定性和DOGE對就業的影響,那些更嚴厲的特朗普政策被放在了前面。雖然這對股票交易員來說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但我還是認為當前的政策落地順序和最終結果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⑤美國科技股
今年美國科技板塊呈現三大主題:
(1)巨大分化,打破了2023-2024年的普漲格局;
(2)美股科技巨頭相對于其他股票的盈利溢價收窄(人們其實對此早有預期);
(3)DeepSeek引發了資本流出美國股市的轉變。
從某些方面來看,英偉達的財報可以說明目前發生的情況:他們并沒有出什么問題,因為市場上算力支出的周期性沖動顯然仍然存在,但股價走勢卻反映了另一個故事(一天內市值就蒸發了3200億美元)。而從更大的角度來看,該股在過去八個月中一直處于區間波動——相較于此前十年240倍的漲幅,這無疑顯得頗為后勁不足。
⑥美國vs全球
“美國例外論”曾是市場最強敘事,無論你以2009年還是以2020年為起點。但如今,這一敘事已經發生了變化——有利于歐洲和中國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歐洲和中國資產有相似性——兩者年初都被嚴重低估了,但邏輯其實仍有所不同。中國資產因DeepSeek的橫空出世而受捧,疊加國家戰略支持;而歐洲則并非科技敘事,我認為這更多的是對現實的讓步,即需要在增長和安全方面做出重大政策改變。
⑦歐洲市場
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今年每周均上漲。盡管意外,但逆向投資者或許早有布局——去年底,人們幾乎找不到看多歐股的理由。在今年1月的一項客戶調查中,58%的仍認為美股將領跑,僅8%看好歐洲。我認為,歐洲的結構性難題(高債務、低增長、創新不足)仍然存在,但持倉調整+政策預期轉變支撐了市場。當然,眼下真正的考驗在于行動。
⑧中國市場
Pasquariello指出,在本周“兩會”前夕,部分中概股走勢驚人。而從目前中國股票的格局看,消費股正滯后科技股,且未收復四季度高點。關鍵在于:AI概念雖誘人,但當地或許仍需要在需求方面有所作為,這是去年9月那波大行情之后所缺少的因素。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國際結構性資本在2020/2021年撤離后是否會重新投入。
⑨日本市場
評論